淺談帽子(二)君子死 冠不免
古人有多重視帽子,【國語】說:「人之有冠,猶宮室之有牆屋。」孔子也稱自己的帽子是「枝木之冠」,那孔子的弟子子路呢?
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個性剛強勇敢,傑出的政事人材,子路小孔子九歲,「左傳‧哀公十五年」中已六十三歲的子路與子羔同在衛國做官,子羔是大法官,子路則是孔悝的家臣,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,太子蒯聵造反挾持孔悝,此時子羔出城避難巧遇子路要入城,左傳如此敘述:『季子將入,遇子羔將出,曰,門已閉矣,季子曰,吾姑至焉,子羔曰,弗及,不踐其難,季子曰,食焉,不辟其難,子羔遂出,子路入』。不得不佩服這是一個六十三歲老人的表現。
子路入城後遇太子蒯聵,毫無懼色質問其為何造反,不只如此還要放火燒高台對蒯聵不利,蒯聵害怕於是派二名力士殺子路,左傳是如此敘述:『下石乞,盂黶敵子路,以戈擊之,斷纓,子路曰,君子死,冠不免,結纓而死』。也就是派二名力士以長兵器攻擊子路,割斷了繫帽的繩子,繩子斷了帽子就會戴不住,於是子路說君子即使要死了,也不能衣冠不正;於是停下戰鬥重新繫起帽繩子,結果被刺死。
基本上子路入城本就抱著必死的決心,一個六十三歲的老人跟二個力士戰鬥本來生還機會就不高,在子路的心裏即使要死也要死的庸容大度吧;「君子死,冠不免」,也可見古人對帽子重視的程度。
全站熱搜